美高美游戏中心官网 电网公司相继发布储能发展指导意见 产业迎来加速发展新阶段
来源:证券日报
2018年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电化学储能市场开启的元年 。据统计 ,2018年我国电化学储能新增投运规模0.6GW ,同比增长414% 。截至2018年底 ,我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1033.7兆瓦,首次突破了GW的水平 。
进入2019年 ,储能项目增多 ,市场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 ,年初国家电网公司 、南方电网公司相继发布了促进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储能产业发展释放出积极信号 。
有行业专家认为 ,未来一段时间内 ,储能主要客户仍将是电网行业,不仅仅是项目的需求拉动 ,还包括储能技术的发展 、应用与完善等 ,都会伴随电网储能的快速发展而渐趋成熟与稳定 ,电网侧储能将得到大发展 。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的不断提高 ,储能在解决新能源接入电网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可能会成为一种必备需求 。
2025年后电化学储能
市场规模将迈入千亿级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 ,2018年中国累计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为1.0185吉瓦/2.9123吉瓦时 ,是2017年累计总规模的2.6倍 。专业机构预计 ,2020年之后储能商业化市场份额将快速提升 。来自RCESIP(储能产业政策研究中心)的预测表明 ,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到24吉瓦 ,市场份额将迈入千亿级别。
这意味着中国电化学储能产业真正进入规模化 、快速发展的时代,其背后的推动力无疑是2017年10月份五部委颁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2018年 ,行业内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政策的刺激力量 ,因此这一文件以及后续将推出的配套政策 ,将继续推动中国电化学储能产业快速发展 。
从全球来看 ,电化学储能产业也进入了新时代 。截至2018年底 ,全球累计投运的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到4.8683吉瓦/10.7392吉瓦时 ,功率规模同比增长65% ,提速明显 。
根据美国清洁能源与技术咨询公司Mercom资本集团的统计 ,2018年 ,全球对储能公司的风险投资增加了19% ,企业融资总额为8.5亿美元 ,2018年储能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量由30个增加至49个。
在储能产业链中,锂电池公司和储能系统公司成为最受关注的企业 ,2018年融资金额TOP5的储能企业中 ,3家是锂电池公司 ,2家为储能系统公司 。其中固态电池企业QuantumScape以1亿美元的融资荣登2018年储能企业融资榜首。
储能产业将迈入新阶段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储能应用产业中 ,结构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2017年前以用户侧为主转变为以电网侧为主 。
基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创新开展共享储能应用研究的成果 ,青海3家新能源储能和发电企业日前就开展共享储能调峰辅助服务签订合约,标志着该省共享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化交易试点启动 ,这也是国内能源行业首次开展此类交易试点。
据了解 ,此次签约的三家企业分别是鲁能集团青海分公司 、国电龙源青海分公司和国投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根据已签署合约 ,三家企业约定于4月21日至4月30日将富余光伏与共享储能开展试点交易 ,预计完成交易电量50万千瓦时至100万千瓦时 。
根据CNESA储能项目数据库的统计 ,2018年新增投运(不包含规划 、在建和正在调试的储能项目)的电网侧储能规模为206.8兆瓦 ,占2018年全国新增投运规模的36% ,占各类储能应用之首 。
电网侧储能的兴起源于电网对储能的“刚需”。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认为 ,电力系统内存在较大频率波动风险(如大容量直流 、大容量机组等大电源丢失风险) ,而系统如果相对较小或系统内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相对不足(如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 ,就需要储能等快速充放电设备协助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
刘勇认为 ,建设储能电站可缓解电网部分供电缺口 ,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延缓为满足短时最大负荷所需的电网建设投资。
在诸多储能技术路线中 ,电化学储能装置响应时间为毫秒级 ,相对于水电 、火电等常规功率调节手段具有较大技术优势。电池储能电站跟踪负荷变化能力强 ,响应速度快 ,控制精确 ,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和削峰填谷的双重功效,是重要的调峰电源 。
从2018年电网侧储能项目的分布区域来看 ,江苏 、河南电网侧储能市场爆发,年内投运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最受市场关注 。湖南 、甘肃和青海等地的项目正在逐步释放 ,值得期待 。
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专业机构的不完全统计 ,2018年在建和投运的电源侧储能项目规模有望超过150兆瓦 。从储能项目类型来看,调频储能类项目数量多 ,累计规模最大 ,其次是“可再生能源+储能”项 ,而调峰储能项目屈指可数 。
2019年在各方力量推动及国家政策驱动下 ,储能产业将迈入发展新阶段 。有专家建议 ,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储能产业顶层设计 ,推动储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储能行业应以提高发展质量 、提升整体效率和增加企业综合效益为目标 ,研究制定储能产业整体发展战略 ,完善政策体制机制 ,把储能技术应用提升纳入能源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并提高能源系统效率 。
可以预见 ,储能产业集群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机遇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能源革命的发展需求 ,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 ,对储能的巨大需求 ;二是国家电力体制和电力市场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 ;三是储能技术与产业的前期积累 ,已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已接近行业爆发的临界点 。
面临的挑战也来自多方面,一是储能的多重价值未在当前价格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储能的价格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仍需一定时间 ;二是储能技术本身仍需提高 ,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 ,有的储能关键技术或部件还不掌握 。三是储能产品的成本和安全性等方面 ,仍需继续改善 。
转载: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17436821779702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