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美游戏中心官网 政策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产业裸泳 充电桩却一片红
转 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8-09-05/doc-ihitesuy4014565.shtml
“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
2018年的新能源汽车就是如此 。
当2017年的国家补贴退坡之后 ,整个汽车全产业链的真实情况就暴露在美高美游戏中心官网面前 ,那就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相当不健康 。
比如 ,整车行业受补贴政策影响严重 ,大部分车企同比负增长,然而下游充电桩产业却一片向好 。
在整个行业的中游,目前竞争也同时出现了强者恒强的现象 ,受政策影响也较明显 。
上游产业链总体随着新能源趋势的发展水涨船高 ,受政策补贴退坡影响最弱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供应过剩的现象出现 ,整个行业出现退坡现象 ,上游产业链同样也可能因为反应迟缓而出现断崖式下滑的亏损 。
或许只有到2020年当补贴政策完全取消后 ,整个行业又会面临大洗牌 ,真正能够披荆斩棘的企业究竟有那几家 ,还是让时间告诉美高美游戏中心官网答案吧 。
整车制造竞争激烈
随着国家颁布《中国制造2025》军令状 ,新能源便登上中国舞台开始了迅速发展之路——资料显示 ,中 国新能源 (5.620,0.03,0.54%)汽车产业2014年进入快速发展期 ,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产量规模从2014年8.3万辆增长到2017年81.1万辆,三年增长近10倍 。
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最大 ,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并非一帆风顺 ,除了经历了“2014年爆发” 、“2015年全员抢装” 、“2016年补贴清查、三元暂缓” 、“2017年政策调整” 、“2018年补贴收紧”等阶段 ,对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影响颇大 。
让美高美游戏官网随GPLP君走进这个让从业者既爱且恨的新能源汽车。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节能 、环保有关行业的发展被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 。
对 ,新能源整车制造即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游 ,不过 ,在这一领域 ,竞争颇为激烈 。


自从2014年我国关于新能源的政策和一系列利好新能源市场的补贴出台后 ,2015年销量与2014年同比约有5倍的增长率 。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 ,在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达到77.7万辆 ,同比增长53.23% 。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 。
而从全球角度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从2011年的 5.1万辆增长至2017年的162.1万辆 ,6年时间销量增长 30.8 倍 。
自然 ,这也引得大量车企加入到这个巨大行业当中,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战 ,比如宇通 、 比亚迪 (43.960,1.36,3.19%)等。
不过 ,在这个市场 ,还要根据其细分行业而具体分析 。
比如 ,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客车和乘用车市场
客车主要作为公交车用于公共领域 ,其载客多 ,耗油量大 ,里程相对固定 ,运行时间可控 ,因此成为最早的汽车电动化市场。
但也因为新能源客车行业起步早 ,渗透率高 ,因为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宇通 、比亚迪 、中通是业内三强,其中宇通在新能源客车领域的竞争力最强 。
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讲 ,未来几年客车更新换代将是新能源客车的主要增长点 。



相比客车领域已定的格局 ,新能源乘用车明显不同 。
乘用车新车企在政策的沐浴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以说是未来几年的新能源竞争领域的主战场 。双积分政策的影响下 ,该领域扩张已经是板上定钉的事情,随着整个行业的产能扩张 ,新入局的企业不断增多 ,必将导致竞争走向白热化 。

2017年 ,乘用车领域总销量为57.80万辆,较2016年增长72.02% 。乘用车领域可谓是新能源应用领域的重点领域,不过 ,与2016年相比,2017年受补贴退坡影响和产能过剩 ,增长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
2017年纯电动汽车销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北汽 、比亚迪 、知豆。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销量位居榜首 。

未来,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 ,伴随着产能的不断增加 ,整车厂商的利润势必会不断被压缩 。目前 ,对于补贴退坡的反应 ,上市企业反映强烈,目前 ,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情况大都出现负增长情况 ,比如安凯汽车、 福田汽车 (1.860,0.02,1.09%) 、 海马汽车 (2.760,0.02,0.73%)更是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负增长比率 。

其中净利润超100亿元的有 广汽集团 (10.140,0.00,0.00%)和吉利汽车,出现亏损的企业有 东风汽车 (3.870,0.02,0.52%) 、海马汽车 、 安凯客车 (4.430,0.03,0.68%) 。其中 众泰汽车 (5.260,0.05,0.96%)的高增长是因为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收购永康众泰汽车有限公司所致 。
从新能源上市企业毛利率情况来看 ,前三甲分别是 宇通客车 (14.840,0.07,0.47%) 、广汽集团 、比亚迪 。净利率为负的企业为东风汽车 、海马汽车 、安凯汽车 。

整车行业虽然仍在高速增长 ,但通过各企业营收 、净利润等情况凸显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均衡 ,不够健康 ,对政策敏感性较强的特征 。
而且 ,在2017年、2018年 ,这种现象明显 。
那么 ,其背后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
从技术的角度看 ,纯电动汽车结构简单 、控制技术门槛相对比较低,涌入了很多新兴企业如知豆 ,腾势等 。另一方面产能扩张也造成了新能源汽车市场水平参差不齐 ,骗补现象的出现 ,很多低质量的新能源汽车充斥市场 。当补贴政策转向高质量的新能源汽车,低质量的车企爆出亏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行情相反的充电桩市场:前景一片红
与整车行业竞争激烈 ,利润不断下滑相比 ,充电桩整个行业可谓前景一片向好 。
由于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比例的“严重失调症”,资料显示 ,截至2017年底 ,全国充电桩数量达45万个 ,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仅为3.5 : 1 ,因此 ,该行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处于高速发展当中 。
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 ,2018年国家将积极推进充电桩建设,计划建成充电桩60万个 ,2020年480万个 。
目前 ,该行业处于高速发展当中——截至2018年4月 ,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262058个 ,通过联盟内成员整车企业采样车桩相随信息数据412283条 ,共计充电桩约67.4万个 。其中 ,4月较3月新增公共类充电桩8984个 ,同比增长62.5% 。

2017年新能源充电桩企业营业收入前三位分别为 许继电气 (7.510,0.08,1.08%) , 易事特 (4.900,0.05,1.03%) , 众业达 (6.870,0.05,0.73%) 。其中 特锐德 (12.280,0.13,1.07%) 、 中恒电气 (10.810,0.16,1.50%) 、 动力源 (4.500,0.07,1.58%)和 通合科技 (16.590,1.51,10.01%)。其中 英威腾 (5.120,0.05,0.99%) 、 科士达 (7.070,0.04,0.57%) 、易事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3% 、55.94% 、39.51% 。

从净利润来看 ,易事特 、许继电气 、 科陆电子 (5.810,0.02,0.35%)分别位居前三。众业达虽然营业收入位居第三位 ,但其净利润收入为第七 。其中增速最快的企业为英威腾 。

从毛利率 、净利率来看除英威腾毛利率和净利率差较大为27.79% , 奥特迅 (11.170,-0.03,-0.27%)业出现毛利率高 ,但是净利率低的情况,差值高达36.8% 。净利率在10%以上的有科陆电子、科士达 、英威腾三家企业 。
中游产业链:永恒的规律 强者恒强
2018年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正在上演一个车企永恒的规律 ,那就是强者恒强 ,少数企业往往占有大部分市场 ,马太效应明显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电机 、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 ,其中又以动力电池成本最高 ,占到新能源整车成本的40% 。
在电机行业中 ,主要有上市企业中三大电机提供商 大洋电机 (4.180,0.06,1.46%) 、 双林股份 (9.350,0.07,0.75%) 、 汇川技术 (26.200,0.26,1.00%)为主。

电机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规模和客户上 ,因为电机技术成熟 ,技术的影响力不大 。
其中大洋电机在新能源电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 ,其主要客户为北汽 、奇瑞 、长安。随着北汽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走高 ,大洋电机的营收也是水涨船高 ,成为新能源电机的龙头企业 。
汇川技术的毛利率高达45.12% ,净利润在三家企业中也是唯一的正增长 ,主要客户为宇通 。
双林股份净利润下滑最严重 ,同比出现-38.45%的负增长 ,主要客户为吉利 、众泰。
不同于电机行业的相对稳定 ,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竞争趋向白热化 。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占到了40%的成本。动力电池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车的续航,动力 ,安全性 。

总体上,2017年中国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产量为44.5GWh ,同比增长44.48% 。随着双积分政策的落实 ,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及动力电池市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GGII预计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动力电池产量将达到215GWh ,同比2017年增长3.8倍 。

动力电池全球市场上销量榜上独角兽 宁德时代 (63.200,1.36,2.20%)一家独大 ,以12GWh的销量位居全球第一。全球销量前十位中 ,中国企业占到了7家有宁德时代 、比亚迪、沃特玛 、 国轩高科 (13.240,0.18,1.38%)、北京国能 、比克 、孚能科技 。

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四家独大 ,宁德时代 、比亚迪 、沃特玛 、国轩高科四家企业占了62%的份额 。
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十大厂商销量占全国的比列为80.1% ,行业集中度较高 。

前四大企业唯独沃特玛出现30多亿的亏损 。 坚瑞沃能 (2.220,-0.01,-0.45%)于2016年完成对沃特玛100%股权的收购 。

对于沃特玛亏损的原因 ,坚瑞沃能表示:“受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补贴调整、子公司沃特玛业务扩张增速过快 、应收账款回款较慢、资金链紧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造成子公司沃特玛净利润未达预期 。”
相比动力电池行业的高集中度 ,电控系统BMS+PACK则成了一家独大的情况 ,集中度可谓又上了一个层次 。
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安全性好 ,通常不需要复杂的电池管理系统 ,但是当单位储存量更多的三元动力电池出现 ,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便转向三元领域 。但是三元电池因其安全性较差所以需要BMS系统 。
所谓BMS是电动车最核心部件 ,也是新能源电动车性能和安全的基础。PACK包括电芯 、集成动力电池包系统 。

均胜电子 (23.950,0.15,0.63%) ,2017年营收266.1亿元 ,是其他三家提供商营收总和的2倍多。2016和2017年均胜电子先后收购美国KSS和日本高田 ,成为全球前三的安全系统提供 。强者恒强在电控系统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

猛狮科技 (7.260,0.01,0.14%)的毛利率最高为20.54%,但其净利率却为-4.40% 。 曙光股份 (5.220,0.00,0.00%)收购了亿能电子73.3%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 。亿能电子是国内技术领先的电池管理系统供应商 。2016年亿能电子BMS营业收入7亿元 ,PACK营业收入18亿元 。
上游产业链:反应迟缓 持续盈利
在同一个行业当中 ,由于产业链的分工不同 ,可以导致各自的盈利点不同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也是如此——在新能源汽车整体补助下滑的同时 ,产业链的中上游企业却持续收益 ,随着新能源发展的趋势不断前行。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资源类公司 ,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原始材料 。动力电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电解液 、隔膜。其中又以正极材料最为重要 ,正极材料的成本占到动力电池总成本的40% 。
正极主要有四种材料磷酸铁锂(LFPO) 锰酸锂(LMO) 镍钴锰三元材料(NCM)钴酸锂(LCO)等 。提供正极材料的主要上市企业有 杉杉股份 (16.480,0.21,1.29%) 、 当升科技 (22.960,0.15,0.66%) 、 厦门钨业 (13.740,0.05,0.37%) 、 中信国安 (4.280,0.01,0.23%) 、 中国宝安 (4.620,0.07,1.54%) 。

杉杉股份以净利润10.1亿元的优势稳居龙头企业宝座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厦门钨业的高增长率是由于钨和钴的涨价 ,存货价值上升所致 。
相比于正极材料的矿产和技术要求 ,负极材料因为以石墨为主 ,技术壁垒低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企业为杉杉股份和深圳贝瑞特 ,二者合计占50%以上的份额 。其中以负极材料起家的杉杉股份的负极材料毛利率高达31% 。
此外电解液占锂电池成本的15%左右 ,毛利率约30%。在动力电池中也主要为硫磷酸锂 。主要上市企业有 天赐材料 (23.790,0.51,2.19%) 、 新宙邦 (20.880,0.19,0.92%) 、 江苏国泰 (5.980,-0.01,-0.17%) 。

其中天赐材料收购江苏容汇通用锂业股份 ,切入上游六氟磷酸锂 ,能够自主生产 ,打通上下游,获得更低的成本和产能优势 。新宙邦虽然毛利率最高,但是缺乏六氟磷酸锂的自主生产能力 。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推动六氟磷酸锂走高 ,上市企业 多氟多 (11.650,0.11,0.95%)2016年净利润水涨船高增速高达1404.65% ,但2017年受补贴和公司战略影响 ,出现-36.71%的负增长。
动力电池最主要的材料要属钴和锂 ,也就是最上游的产业链属于有色金属的矿产资源。
动力电池制造过程中消耗最多的为锂 、钴和石墨 ,石墨由于资源丰富 ,价格较低 ,前两者的资源相对稀少 ,很快就导致价格的飞涨 。其中以钴最为明显 ,中国钴资源极为匮乏 ,目前储量仅8万吨,占世界1.1% ,因此 ,其中88%的钴要依靠进口 。
毫无疑问新能源是未来发展趋势 ,因此 ,无论下游竞争如何激烈 ,上游都需要钴和锂。这点从钴矿和锂矿企业的高增长率可见一斑 。
在我国 ,钴和锂的主要企业有赣州逸豪优美科 、浙江嘉利珂 、 格林美 (5.460,0.08,1.49%) 、 华友钴业 (49.240,0.36,0.74%) 、金川科技等 ,这五家公司占市场总份额为80%以上 。

而且 ,得益于钴价格的持续上涨 ,钴矿上市企业的利润增长都出现超高增长。
相对于钴的稀缺性 ,在锂产业方面我国本身拥有丰富的锂资源 ,但因为主要呈现为盐湖卤水 ,提取高纯度的成本较高,并且分布在西部青藏高原上 ,交通偏远 ,环境恶劣,开采难度大 。主要做锂矿产业的上市公司有 西藏矿业 (9.600,0.08,0.84%) 、 盐湖股份 (8.560,-0.01,-0.12%) 、 赣锋锂业 (27.960,0.28,1.01%)和 天齐锂业 (33.840,0.31,0.92%)。

其中天齐锂业更是以高达70.14%的毛利率 ,位居榜首 。天齐锂业于2015年收购了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泰利森 ,使得天齐锂业一举获得了全球最大的固体锂矿,占全球锂辉石矿供应量的2/3,并且开采成本也是业界最低的。天齐锂业目前产量占国内市场的47% ,净利润率高达47.74% ,可谓是新能源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
责任编辑:万露